为进一步对接好教育强国建设战略,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服务效能。4月2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二教601会议室召开科研团队筹建会。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常务副院长邵菊欣主持会议,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科研主任季丽新、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副主任梁淑艳分别作专题发言,全体专任教师及相关科研骨干参会,共同谋划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与科研创新的协同发展路径。

邵菊欣在主持讲话中强调,科研团队建设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。她指出,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构建“三维联动”机制: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联动,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理化阐释、学术化表达、大众化传播;校内资源与校外平台联动,整合高校、中小学、社区等多方资源,打造思政教育共同体;科研成果与教学改革联动,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思政课堂的鲜活案例。她特别强调,要通过课题项目负责制培养青年教师,激活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力与创新潜力,确保学院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。

季丽新指出,面对高校思政教研的信息化挑战,思政教育必须不断革新教研手段,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,尤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拓展思政教育科研的覆盖面与深度。她勉励青年教师,要勇于探索思政教育科研的新方向、新视角,为学院科研的发展贡献力量。同时,季丽新在动员讲话中提出,学院要组织要开展学术研讨,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深度指导,并于每学期组织2次学术沙龙、课题申报培训和学术规范讲座,帮助教师突破科研瓶颈。“科研不是少数人的专利,而是全体思政教师的共同使命。”季丽新强调,要通过团队建设打破学科壁垒,形成“大思政”科研格局。

梁淑艳在发言中重点部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,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基地,与市内多所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,开展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”课题研究。并且,提出要打造双师多能型思政实践中心,通过名师工作室、家校共育等形式推动思政课堂进社区、进企业、进家庭。“我们不仅要培养科研人才,更要打造服务社会的思政教师。”梁淑艳表示,实践基地将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“试金石”,推动理论研究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。
本次科研团队筹建会的召开,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上迈出关键一步,为构建高水平思政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送稿日期:4月7日 审核人:邵菊欣